李嗣镕:自律与自由

「 自律的构建」

“你知道,东北人就好这一口。”李嗣镕看着眼前4串用不同水果制作而成的冰糖葫芦犯了难,到底该从哪串吃起呢?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过冰糖葫芦了,身处异乡的时候会格外想念。他形容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东北基因”,再比如他还总惦记着的另一口——老冰棍。

李嗣镕生长于大连,在跟随家人迁往荷兰生活前,他一周有五天的时间是在寄宿学校里度过的。正式接受专业足球训练后,有关故乡的记忆里才又多了一片绿色。“所以对我来说,关于家乡的记忆可能就停留在以前念过的学校和一些平时会去的地方,还有就是当时保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以及关于某种味道的记忆。”他说。

趁着俱乐部尚在冬歇期,李嗣镕有了回国探亲的时间,在完成提前安排好的工作后,他准备彻底给自己放假——去海边躺着。而这个念头,也是支撑着他完成整整一天高强度拍摄的“动力源头”。当拍摄的“任务进度条”即将跑完的时刻,李嗣镕打趣道:多亏有冰糖葫芦撑着,不然自己可能早已经被时差打败了。

陪着李嗣镕一同前来的朋友,曾惊讶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到一周7天里,总有一餐是意面,而除此以外的其他食材也相对固定,等比摄入所需营养,只会稍作搭配上的调整。但这些对于李嗣镕来说,早已成为了习惯,并没有丝毫的特别。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丹麦瓦埃勒队效力时的队长,34岁的年纪,身体状态甚至比二十几岁的球员还要好,体脂率总能维持在10%左右。李嗣镕认为,自律是除却先天条件外,能够影响一名球员职业生涯长短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并不意味着痛苦,而是代表着你究竟有多么热爱这项运动。

如此观念,得益于他前往荷兰接受青训后受到的影响。“初到那边的时候,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许多不同。”其中一点,也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同龄人远超于李嗣镕的自信,导致他们愿意在球场上展现得更多,“另一方面,则是在球场之外,不仅限于技术技巧的,多方面的教育。”他回忆。

例如饮食管理,因为他当时年纪尚小,负责他日常饮食的母亲,便被叫去学习了整整一节饮食课。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慢慢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

与此同时,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必经之路上的各种情况,甚至包括如何应对商业合同、如何与经纪人沟通等等的内容,也在教育的内容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一课,是如果当有一天你面临心理压力,该如何去释放和解决;面对不同种族以及文化背景的队友,怎样去沟通和相处……某个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你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如何在社会上生存这一复杂的命题,究竟该怎么去讲呢?李嗣镕说:“打个比方,当遇到陌生人的情绪对抗,你也不知道对方为什么就凶起来了,但如果你用过激的反应想去回击,那势必会产生冲突。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试图搞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对方的情绪,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去解决矛盾本身,那就是相对平和地应对一件事,是对事不对人。”他觉得这个过程是一名球员逐渐成熟起来的标志。球员这一职业,不得不承载某种公共身份,也因此必定会或多或少失去普通人所拥有的空间。如何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只有通过建立观念,而事实上,这不仅是一条成为职业球员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独立个体慢慢构建的过程。哪怕往后职业身份不再,作为一个人也有能力去选择另一种生活。

回想当年,只十五六岁的他,也曾沮丧,甚至还会看着队友,觉得别人都特别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坚持踢下去。“那种感觉,就像周围人都已经是老干部了,而你才是个刚入职的小白。”他笑着说。他找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加码训练,包括现在也是。

“其实当时,如果真的走了,也就走了。毕竟到了荷兰之后,不仅训练方式不同,队友也不同,包括语言不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和人之间很难建立真正的交流。但当时的很多具体细节,我都已经不记得了,只是清晰地记着那种不适应的感受。”也许正是那一段经历和历练,让他能够在往后中的人生中,可以笑对众多陌生体验,并时刻感受到新鲜和有趣。

「 自由的信念」

回想小时候踢球,是游戏感,是纯粹的快乐,但随着不断成长和各种专业训练,“踢球”这件事对于成为了职业球员的李嗣镕而言,他依然希望能够保留其最开始的那份简单和快乐,不要丢失。这,也是他从另一个体系中所获得的思考和观点。“在外界看来,运动员的压力会很大,其实,这份压力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所需要承担的职业身份所相关的东西。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作为运动员本身,只要你真的热爱这项运动,无论球场外发生任何事,在当下,你眼前也只有这颗足球。这会令你放下所有的事情,只会觉得爽和快乐。”

跟他有密切合作的同事开玩笑地抱怨道,总也找不到他人。李嗣镕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看那几十条还没回复的信息,自己也笑了。在片场的整整一天拍摄中,即便在休息时间里,也从没见他掏出过手机,一点都不像“机不离手”的大多数人。

“我不太喜欢,被一个小小的屏幕困住。”

他自小的生活,便与互联网环境并没有紧密的连接,而现在紧凑的时间表,像采访这样长时间面对面的交谈,对他而言也都是一种奢侈。生活中的许多人,能彼此相处的时间也许连一根冰糖葫芦都吃不完,所以对李嗣镕而言,他人的言语和看法,并不会改变他对于许多事的认知和态度。

“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尽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但他依旧想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拥有做自己的权利。他也并不想跟从于某一种特定的规则。李嗣镕看起来活得挺老派的。

“商业化对我来说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部分,足球也一样,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或许商业化会把某些东西变得不那么纯粹,但同时也会相应地带来更多附加价值,所以,我们无法评价它的好与坏,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这一切都不会影响我,因为我只是想踢球而已。”

2023年末,李嗣镕正式从被租借的丹麦瓦埃勒队转会至克罗地亚杜布拉瓦队,并在萨格勒布杯中完成了自己在克罗地亚甲级联赛的首秀。自此,他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采访现场,他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起了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红烧牛肉做法。在他的描述中,自己的日常是平淡而规律的——训练,吃饭,训练,间或有一些会议,然后就是回家休息,每一天的日子都差不多。进入到成年队之后,相较于在球场中的实际训练,他们还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战术分析上,去看其他球队的比赛视频。

当然,生活也不只是单一的,除了每日出门前会认真喷上香水这个日常仪式感以外,李嗣镕很喜欢看新闻,他希望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他说很多天马行空的“思考”,都是坐在马桶上完成的。而在假期中,饮食上也可以有少少放松,比如这一次,辣条就是他的假日必尝食物。

「 最快乐的事 」

和多年前一样,“给自己加码训练”,依然是李嗣镕的“功课”。在完成球队的正常日常训练之外,他会单独聘请教练,每周增加一项个人的场地训练,外加两堂健身房训练。当问及他究竟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足球。他笑说也许是出生一百天“抓阄”,在一堆东西里,自己一伸手就抓住了足球。或许,他选择了足球,冥冥之中,足球也选择了他。

而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球员的时候,却是发生在他受到最严重一次伤病后的恢复期中。那一次,对抗中的李嗣镕失去了重心,整条腿拧了过去,“里面就全碎了”,经历了自体重建的重重手术才得以恢复,而腿上至今还留着一条长长的疤痕。

原本以为那段日子对他来说会是灰暗无比的,但对于李嗣镕来说,那却意外地成为了能够逐渐看清楚自己的难得机会。那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难以自由出行的时期,作为病患的李嗣镕却每天都要往返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康复中心和家之间,每天在康复中心待上七八个小时。

“那一年对我来说意义挺大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那一年,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了。伤病虽然很折磨人,但也是磨炼一个人意志的时候,而意志这件事,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很可贵的。”当时,他一度以为自己踢不了球了,但医生告诉他,没问题的,你要相信自己。于是李嗣镕也不断地告诉自己,你能行。就这样,术后3天他就开始复健,两周之后可以下地走路,一个月便不再需要拐杖的帮忙了。

“我并不是要推荐这种极端的治疗复健方式给其他人。毕竟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运动员,是可以看到自己身体上的极限在哪儿,也能控制得住的。在整个恢复期,我一心想着一定要继续上场比赛。我想要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球员,继续在足球场上展示自己。”对于绿茵场的“执念”,不仅让他如愿回到了球场,而希望参加更多比赛的坚持,也促使他转会到克罗地亚,进入了更激烈的竞争,获得更多的上场机会。

他说,毕竟现在踢球,依旧是那件最令他快乐的事。

策划:钢铁侠

摄影:宋刚同‍

化妆:Noriko

发型:Andy

造型:nono

制片&道具&美术:C·SIDE@cside_production‍‍‍‍‍‍‍‍‍

采访、撰文:在安

编辑:zulu

新媒体内容监制:大撞‍‍‍

新媒体编辑:牛牛

设计:Ding‍‍‍

视频摄影:Jarmusch

助理:思宇、吴丹

未经允许 不得擅用图文

浪无止境

植物系饮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