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柔道姑娘李丽青的两次落泪

培养过很多冠军的张贵富给李丽青定下的目标很明确——去奥运会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而她从不怀疑这一点,从一开始就玩命地练。

那时,每天上午,广东省队的视障队员一起摔;到了下午,他们跟体校的健全人对抗4个小时以上。每次对抗练习,别人一番练5分钟,李丽青一口气练50分钟,受伤了也不歇着。摔人时被别人砸到,她也不躲,死死地抱住。膝盖、脚腕、腰胯、肩膀,她几乎所有关节部位的伤病都是那时候落下的。

“这里两块骨头是不一样的,因为骨折。之后又长好了,我竟然长高了一厘米,把我高兴的。”李丽青指着自己的脚踝处笑道。

初生牛犊不怕虎,靠着狠劲和拼劲,李丽青摔出了全运会亚军、世锦赛冠军,并最终登上了里约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

“当时觉得那么多的苦和累也值得了,此生算是无憾了。”

“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吞噬了李丽青的力量,她感到自己的“刀”变钝了,怎么也磨不出来。

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残运会上,李丽青拿到第三名,那是她第一次发现自己会输,难过得想要退队。三年后的东京残奥会,更成了她至今不敢触碰的痛。比赛中,李丽青被对手压得肩关节脱臼,剧烈的疼痛让她无法反抗,被压住20秒之后,她输掉了那场比赛。

“再来一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丽青这样告诉自己。一把刀钝了,那就换一把。从前,李丽青主要是靠腿下力量的背投,把对手背起来、再摔过去。脚上伤得比较严重之后,她重构了自己的技术,变成了以手上动作为主,并加强了手臂力量的训练。

然而受手术影响,李丽青的力量训练开展得还不充分,这使得她在巴黎残奥会半决赛上试图压制住对手时,始终有点使不上劲。

对于柔道新的理解,或许能帮助她更好地看待赛场上的得失。

小时候,她觉得柔道是个“打架”的项目,后来她才发现,柔道的内涵很丰富,柔是技术,道是精神,有许多可以琢磨的内核。

“你看我发力的所有动作,都是画一个弧形的圆,其实做人做事也是一个圆,不能像我以前那样横冲直撞,一条路走到黑,要学会拐弯。”

训练遇到瓶颈时,李丽青拿起了书本,去年还考上了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

“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训练挺有帮助,比如怎么练力量,练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李丽青还喜欢读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让她对看不见的世界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学会拐弯,是李丽青从柔道中学到的智慧,也让她的生活不只有赛场。从赛场内外汲取到的能量,支撑着她逐渐蝶变,成长为更加强大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