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决定成败!游泳比赛中的出发和转身,教大家如何“赢在起跑线上”

到了70年代中,出发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钻洞式入水',身体起跳后腾空动作比较高,入水角度较大,入水较深

到了90年代末,随着科技的提高,出发的速度与距离也有了大踏步的提升,这个时候,田径式蹬台出现了

现在,田径式入水作为最主流的出发姿势,活跃于各大国际赛事之中,被广大游泳爱好者所熟知

从出发台上出发,可以获得很大的前进速度,而且要比游泳时的速度快很多,因此游泳运动员在出发后的最初一段距离内,既能赢得时间,又能节省体力

从出发台出发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惯性,在3--3.5秒内通过8米的距离,这时平均速度相当于每秒2.3--2.7米。由于出发的原因,在比赛时100米的前50米比后50米要快2秒左右

首先运动员反应要快,蹬离出发台的初速度快,腾空的抛物线要适当,入水时应尽量减少阻力

现在的游泳运动员普遍采用田径式蹬台,一脚在前,至少有三个脚趾扣住出发台,一脚在后,前脚掌蹬踏住借力板,膝盖弯曲到130--140度,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面或两边。两脚站好后,身体前倾,重心降低,低头收下巴,这样可以缩短出发时重心移动的路线,以便更快地离开台出发

▲这张图就略有摆拍的意味,脚趾并没有扣住出发台,起跳时容易脚下一滑

一旦离开出发台,就要努力将身体伸展成流线型,由于出发台距水面60公分左右,这样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大大高于入水点,所以蹬台的角度大约在30度左右,斜下方发力。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抛物线过高或过低,使入水点缩短

仰泳出发是唯一在水下出发的,由于出发身体位置低和起跳条件的限制,不能像在出发台上那样有较远的距离

准备动作,在比赛时运动员听发令员信号后入水,面对池壁,两手与肩同宽握住扶手器,两脚屈膝收向胸前,用两脚掌蹬住池壁,两脚与水面同高,或低于水面,两臂放松。

▲拉起动作

要想跳好出发就要多多的练习

那么出发和转身如何练习?下面这些要点得记好。

出发与转身要点解析

出发与转身是从出发台的蹬壁或泳池壁(出发),类似于做跳跃的运动,这是大多在陆地上开展的,与游泳本身迥然不同的运动。

针对出发和转身的训练,不应当只是重复练习出发与转身,同时还需要开展专门针对跳跃运动打造的陆上与水中训练。

在水下阶段,建议反复练习出发和转身的水下动作,数出最合适的海豚式打腿次数,并练习一致性,同时考虑对不同项目(即短距离和长距离)和不同泳池(长池与短池)的影响。

阻抗最小的出发

练习者需要对游泳中的出发动作加以练习,才能掌握从出发台平着起跳以达到最远跳跃距离的技术。练习者借用这一技术,会通过一个开口很小的“水洞”入水,从而令阻力最小。

做出转身动作

在训练和热身时,循环游法是大多数竞技游泳队所采用的标准练习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泳池。

但此方法有一项弊端,即为了避免撞上他人,练习者往往会贴着池壁转动身体,方便观察身边情况,但这样的姿势并不能形成理想的蹬壁姿势。如下图所示:

正确的蹬壁姿势:

背朝着池底,双脚纵向与身体对齐,这样在转身时,就能以最大的力量蹬壁,并处于湍流之下。

在训练期间,训练者需要多练习自己在比赛当中采用的蹬壁动作,包括蹬壁角度和水下打腿次数等关键因素。

技术才是获胜的基础,每一次的完善与练习,都在帮助你向前迈进。

想了解更多有助于提升游泳运动表现的知识,可参阅《游泳科学:优化水中运动表现的技术、体能、营养和康复指导》。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